2025年09月05日09: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222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102歲高齡的抗戰老戰士夏森再次受到關注。
4年前,北京人民大會堂,98歲的夏森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領獎台上,當坐在輪椅上的夏森顫巍巍想站起身來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彎下腰,雙手頒給了她証書。這一幕在現場引發熱烈掌聲,也通過直播畫面讓眾多觀眾熱淚盈眶。
近日,夏森獲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
夏森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外事局研究員。她14歲參加革命,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戰爭年代,她不顧個人安危,始終堅守在戰斗一線,展現出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氣概。新中國成立后,她將一腔熱血傾注在文教及外事工作上,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兢兢業業奮斗。晚年的夏森作出一個重大決定——捐資100萬元成立“夏森助學金”,讓山區的困難學子讀得起書、上得起學、圓得大學夢。這條捐資助教之路,一走就是20年。截至目前,夏森的捐資助教總額已近300萬元,惠及困難學子超過500名。
夏森老人有著堅定的信仰、堅忍的品格、赤誠的情懷,她甘願為黨和國家事業默默奉獻、不計個人利益得失。夏森的精神感召著無數人。
作為革命戰士的夏森,將黨、國家和人民刻在心裡,奉獻的是赤子之心﹔作為脫貧攻堅楷模的夏森,將無疆大愛播撒在山區的熱土上和學子們的人生裡,書寫的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如磐初心。
從抗戰老戰士到脫貧攻堅楷模,夏森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自己深厚的家國情懷與崇高的理想信念。
民族危難之際 毅然投身革命
1923年9月,夏森出生於四川省仁壽縣一個進步家庭。她很早就接觸到《思想方法論》《大眾哲學》《共產主義ABC》等進步書刊,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學生運動,在成都飛機場修建工地宣傳抗日思想。少年時的夏森,即展現出追求真理、勇於擔當的品質。
1937年,夏森在蜀華高中就讀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底,年僅14歲的她毅然放棄了舒適的城市生活,決定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業。面對父母的擔憂,她斬釘截鐵地說:“說去就去,非去不行。”
在時任中共成都市委負責人等人的幫助下,夏森輾轉來到革命聖地延安,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先后在第三期第十三隊、第四期第五隊接受革命教育。在抗大,她多次聆聽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講話,系統學習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她深刻領會到,青年學生隻有自覺把個人理想和生命融入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事業中,才能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堅強戰士﹔她堅信,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全國人民獲得真正解放。1938年4月15日,她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將個人命運與黨和人民的事業緊密相連。
抗日戰爭時期,夏森先后在抗大政治教育科、延安抗大二分校、軍政學院、軍事學院、軍委經建部、延安中央黨校二部等單位擔任政治指導員、組織干事等職務。夏森喜歡槍,且槍法極准,雖為女兒身,卻巾幗不讓須眉。當時,夏森一再請求上前線沖鋒陷陣、消滅更多敵人,卻始終沒有如願。對於這件事,她一直“心有不甘”。
解放戰爭期間,她轉戰東北,在北安高級師范學院、東北總司令部直政、第十二兵團后勤部等部門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夏森先后在華東俄專、馬列學院、中國科學院理論教育處及文學研究所西方組、第二外國語學院等單位工作。1978年11月起,她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外事局歐美處任負責人。
從革命戰士到社科工作者,轉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夏森始終堅守的革命信念,對黨忠誠,對人民懷有的深厚感情。夏森曾說:“我對百姓飢寒交加、慘遭欺凌的舊社會深惡痛絕,立志要讓窮人都過上好日子,讓孩子們都有學上。14歲參加革命,15歲加入共產黨,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這個目標。”
正是源於這份深摯的情感,她在晚年將全部精力投入教育事業和脫貧攻堅工作。
傾盡所有 捐資助教
8月27日,夏森收到6名丹鳳大學生寄來的感謝信。信中寫道:尊敬的夏森奶奶,在這個充滿收獲與感恩的季節裡,我們滿懷無比激動與感激的心情,提筆寫下這封飽含深情的感謝信,向您致以最誠摯的感謝與最崇高的敬意……
這6名大學生都受惠於“夏森助學金”。如今,他們有的還在大學讀書,有的已走上工作崗位。他們在信中向夏奶奶匯報學習和工作情況,囑咐她和汝信爺爺保重身體。
汝信是夏森的丈夫,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今年也已94歲了。
汝信一字一句為病床上的夏森讀著信的內容。這封跨越千裡的書信,承載著夏森和受助學生之間相互的牽挂,承載著夏森對山區教育的深情厚誼。
汝信說,老伴的願望很簡單:“就是盡自己的全部力量,幫助更多寒窗苦讀的學子們。”
“因為經歷過苦日子,我決不能讓孩子們在教育上受委屈……”這是夏森最朴實無華的心願。
夏森與丹鳳學子們結緣,要追溯到20年前。曾長期在丹鳳縣挂職副縣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原扶貧辦主任鐘代勝,見証了夏森的捐資助學之路。鐘代勝回憶,夏森捐助貧困孩子的心願已久。2006年春天,時年83歲高齡的夏森聽他介紹陝西省丹鳳縣龍駒寨鎮西街小學辦學條件較差的情況后,就毅然決然來到了這所學校。到了當地,這所位於秦嶺深處的小學條件之艱苦超出她的想象:破舊的教室、殘缺的課桌椅……“看到這些課桌有的腿都斷了,用磚頭墊著,孩子們寫字時,桌子晃來晃去。尤其是看到,盡管條件艱苦,但每個孩子都認真地聽著老師講課,眼睛裡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夏老觸動很大。”鐘代勝說。
夏森當時就對鐘代勝說:“我是經歷過苦日子的,知道那種苦。孩子們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中還能勤奮學習,我很感動,也很心疼。”
這次考察結束后,夏森當即捐出2萬元為學生添置課桌椅。當時,學校的老師們都不敢相信,一位83歲的老人竟如此慷慨。兩年后,她又拿出2萬元用於獎勵優秀少先隊員和“三好學生”。當她得知陝西省丹鳳縣龍駒寨鎮趙溝小學的教學樓已成危房時,毫不猶豫地捐資20萬元建起新的教學樓。
隨著捐助經驗的積累,夏森意識到零散捐贈雖能解燃眉之急,卻難以持續改變困難學生的命運。2013年,90歲的夏森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捐資100萬元設立“夏森助學金”。她說:“這樣才能建立起更系統、更持續的資助機制。”
“夏森助學金”成立之初,主要資助陝西省丹鳳縣的困難家庭大學生,每人每年5000元,直至完成學業﹔家庭生活困難的高三學生,則根據具體情況每人每年資助1000—2000元不等。此外,該助學金還會資助當地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學生等。
2016年,得知中國社會科學院將江西省上猶縣新增為定點扶貧縣后,夏森立即響應,將上猶縣的困難學生及特殊教育學校師生納入捐助范圍。同年,她還為江西省上猶縣社溪中學捐贈6.3萬元,解決了困擾學校15年的教學廣播設備更新問題﹔並額外拿出一筆錢,資助陝西省丹鳳縣32名環衛職工家庭的困難大學生。
此后,夏森不斷追加助學金,總金額累計已超過260萬元。“夏森助學金”有著獨特的評選標准。夏森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看他們的思想道德表現,其中一個重要標准是他們必須熱愛自己的祖國。”
還有一條評選標准: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報考師范、醫學及農林類院校的學生。“這個標准,就是為了鼓勵學生們學成返鄉,服務基層。”當時協助起草“夏森助學金”實施辦法的鐘代勝告訴記者。助學金的管理也非常嚴格。夏森親自審定助學金實施辦法,每年都要詳細了解資金使用和受助學生學習情況。如今,中國社會科學院已成立專門機構負責管理“夏森助學金”,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最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
夏森對這些受助學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不僅提供經濟援助,還經常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逢年過節,她經常邀請在北京求學的受助學生來家裡吃飯、聊天,關心他們的成長。對於一些特別困難的學生,她還會額外提供生活費補助。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讓許多受助學生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溫暖。
盡管許多受助學生從未與夏森見過面,卻始終心懷感激。不少學生持續給夏森寫來感謝信。陝西省丹鳳縣32名生活困難大學生曾在聯名感謝信中寫道:“我們經過多年寒窗苦讀,終於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學。這本是件大喜事,但我們和家人由於發愁學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正在這時,您向我們伸出了溫暖大愛的手,資助我們的學業,為我們解了燃眉之急。”
丹鳳縣蔡川鎮的李鴻斌,兩年前開始受“夏森助學金”資助,目前在北京交通大學讀大三。他每年都會給夏森奶奶寫一封感謝信。當記者告訴他,夏森奶奶已經收到今年的來信時,他很激動。“夏森奶奶一直在為國家和人民奉獻,對我們這些學生的資助都是她平時節儉的積蓄,這份恩情我倍加珍惜。”李鴻斌說,夏森奶奶的革命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感染著他。他將加倍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爭取有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
劉林涵是陝西科技大學機械設計及自動化專業的一名大二學生。他告訴記者,2024年高考結束后,由於家庭原因,自己已經做好放棄上大學的打算,想靠打零工補貼家用。是夏森奶奶的資助,使自己有機會走進大學,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劉林涵深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他決定畢業后回到家鄉、回到基層,用自己所學為家鄉發展作貢獻。
來自江西省上猶縣的賴厚芳,大學畢業后選擇成為一名援疆教師。她說:“從第一次接受夏森奶奶的資助開始,我就立志要以夏森奶奶為榜樣,奉獻自己,不負韶華。”
夏森的善舉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學子們的心田,為他們點亮希望的燈塔。丹鳳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代寶鋒告訴記者,受資助的孩子們有的是孤兒,有的是單親家庭,生活清苦。在夏老的幫助下,目前已經有300多名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走入社會。許多畢業生選擇回報社會,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用實際行動回報夏森奶奶的關愛。
一些早期受助的學生在工作后,也開始資助其他困難學生,將這份愛心持續傳遞。這種“愛的循環”,正是夏森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朴實無華 堅守赤誠初心
夏森的捐贈資金,全部來自她和老伴汝信的離休金和日常節省下來的生活費。兩位老人的生活極為簡朴,甚至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夏森日常穿的衣服翻來覆去就是那幾件。“夏老在人民大會堂領獎時穿的,竟然還是15年前到我們學校捐資助學時穿的那件灰色格子外套。”當年看到“全國脫貧攻堅楷模”頒獎電視畫面的丹鳳縣師生感慨道:“夏老如此簡朴,對我們卻這樣慷慨。老師們看到這個畫面,都忍不住流淚。”
照顧二老生活8年之久的常阿姨告訴記者,兩位老人幾乎不添新衣,偶爾實在需要時,她才代為從網上購置幾件。飲食方面,也從不挑剔,以素食為主,剩飯剩菜也舍不得倒掉,留到第二天熱熱再吃。
“生活標准不要多高,吃飽即好”是夏森常挂在嘴邊的話。夏森家裡的陳設也十分簡單,除了書以外就是一些花草。當年,得知國家要為她發放上萬元的“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獎金時,夏森也婉謝了,表示願將這筆錢捐給有困難的孩子們。
鐘代勝曾在丹鳳縣挂職22年。每次回京,他都要拜訪夏森,向她匯報受助孩子們的情況。鐘代勝說:“每次去看望夏老,她都在關心困難學生的事情,很少談自己。難以想象,一位高級知識分子、黨的領導干部的生活,可以簡朴至此,衣食住行都維持在最低限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楊建國曾勸夏森留部分積蓄以備日后之需,但她堅定地表示:“這些錢必須用在山區孩子的教育上。”夏森對身邊人也關懷備至,一旦知道誰有困難,總是盡力相助。楊建國說,有一次,院裡一位老同志身患重病,夏森得知后立刻伸出援手,助其渡過難關。
在長期捐資助學的同時,夏森夫婦也積極響應黨組織號召,通過交納特殊黨費等形式奉獻愛心。2008年汶川地震,85歲的夏森拿出2萬元捐助災區,並表示:“國家有難,我們老黨員應該帶頭出力。”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97歲的她再次捐款10萬元支持抗疫。她說:“看到那麼多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奮戰在一線,我們老年人也想作點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干部局的同志感慨道,國家有需要的時候,夏森老師總是第一時間站出來,展現了一名老黨員時刻准備為國分憂、為民解難的初心。
汝信是我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術成就卓著﹔夏森是資深的外事專家,曾參與許多重要的外事活動。這對伉儷在事業上相互砥礪,在生活上相濡以沫,在公益事業上同心同德。他們雖然沒有子女,卻把受助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來關愛。汝信始終默默支持著妻子的慈善事業,他曾經說:“我們這一代人,親眼見証了國家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的過程,深知教育和知識的重要性。幫助困難學生讀書上學,就是為國家的未來投資。”兩位老人雖然工作背景不同,但在重視教育、關愛困難學子這個問題上卻有著高度共識。這份共識源於他們對國家與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
如今,夏森靜臥在病榻之上,已難以與人言語交流。汝信日夜陪伴在側,堅持每天收看新聞聯播的他,總是將所見所聞細細講述給夏森聽。9月3日,看到電視裡直播閱兵盛況,汝信附耳告訴夏森:“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國家舉行了閱兵,特別壯觀,比上次閱兵辦得還好。”默默陪伴中,盡顯深情。
一生信仰 彰顯無疆大愛
面對厚重的榮譽和組織上的深切關懷,汝信一直表示:“我們老了,也不能再為國家作什麼貢獻,反而還要靠組織照顧,給國家、給社科院添麻煩,心裡實在不好受。”
“您二老對自己要求太高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負責同志看望二老時,動容地說,“您們為黨為國家奮斗了一輩子,把畢生積蓄捐給山區孩子、幫助困難學生。社科院受益很多,山區孩子更是受益終身。我們都記得您們的貢獻。您二老是我們社科院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的楷模,是真正的共產黨員!”
一位在場的年輕學者感嘆:“在這個崇尚物質享受的時代,夏老師和汝老師讓我們看到的是榜樣的力量。他們不是用財富定義價值,而是用奉獻衡量人生。他們將學術理想與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完美融合,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學者風骨和精神楷模。”
早在2011年、2014年,夏森就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2018年,夏森還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面對榮譽和贊譽,夏森總是說:“這是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不是我幫助了這些孩子,而是他們給了我奉獻愛心的機會。看見他們成才,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她常說:“人是有愛心的,要把它奉獻出來才算圓滿。”這些話語質朴無華、擲地有聲,真切折射出一名共產黨人的赤誠初心、一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在鐘代勝看來,夏森的捐資助教精神,源於她對黨的崇高敬意和對國家的強烈責任感。對黨、國家和人民,她始終理想信念堅定,竭盡所能貢獻力量﹔而對自己,她總是那樣謙遜簡朴、勤儉節約,始終保持著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的高潔操守、高貴品格。夏森無愧為我們的楷模!
夏森用畢生積蓄,為寒門學子的夢想保駕護航,種下希望的種子。今天,這些種子早已破土而出,成長為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材,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這正是夏森最初那份“讓窮孩子都有學上、有工作做”的朴素初心最動人的回響。
她的付出從不求回報,但時間給出了最好的詮釋,學生們報以最真摯的愛戴。那份“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與一封封從大山深處寄來的感謝信,共同構成了對這位百歲共產黨員一生的最高褒獎——被國家銘記的功勛,被學生珍藏的愛心。
生命不息,奉獻無止。夏森用一生詮釋的信仰與選擇,已如炬火,被眾多人接過,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這份她早年投身革命時鑄就的初心與大愛,必將跨越時空,永遠薪火相傳。(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唐紅麗 段丹潔)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