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貴州推動屯堡文化保護、傳承與利用

六百年屯堡 續古韻新章(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本報記者 馬躍峰 蘇 濱

2025年11月12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安順市西秀區本寨村。
  安順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流水潺潺,農田環繞。貴州安順市西秀區的鮑家屯內,一套魚嘴分流式的灌溉系統,歷經600余年,仍滋養著千畝良田,成為貴州明代軍屯的一個典型遺存。

  明初在北方修繕“邊牆”、重筑長城,在南方經略西南,於貴州廣置衛所、開展軍屯。屯堡人舉家而至、深深扎根,推動了中原文化與貴州特色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實証。

  近年來,貴州堅持守正創新,持續挖掘闡發屯堡文化的歷史意義、時代價值和精神內涵,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建設多彩貴州文化強省。

  摸清文化家底,系統保護文物

  碉樓高聳,石房緊湊,巷道蜿蜒。漫步安順市西秀區本寨村,仿佛走進時光隧道,看見家園與堡壘的交融。

  “本寨村名為村寨,實為軍營,是明朝軍隊打造的軍屯,具有家家相通、巷巷相連的防御特點。”說起本寨村的由來,村黨支部書記金柏益如數家珍。

  明朝初年,為穩固西南邊陲,江淮地區大批軍人來到貴州,建衛所、興屯田、通驛道。史料記載:“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征南……散處屯堡各鄉,家人隨之至黔。”

  “軍兵戰時執戈戍守,平時扶犁務農,軍農合一,寓兵於農。他們既是地方的守護者,又是開發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佩琦認為,屯堡的建設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地方安定,促進了地方開發和民族融合。

  “將士就地取材,用一塊塊石頭,建起一個個兼具防御和生活功能的屯堡。”金柏益說,得益於有效保護,現在游覽本寨村的各個宅院,仍能看到雕刻精美的垂花門樓、隔扇門窗、額枋、門簪等傳統建筑元素。

  今年8月,歷經一年,李家大院通過修復驗收,正式交由村委會經營使用。“這是一座四合院,6戶村民早搬了出去,去年部分垮塌,成了危房。”金柏益說,村委會出資租賃、修繕、管理使用,“政府指導劃出一塊地,取名本寨新村,讓村民住進新房。村委會按修舊如舊、修古復古原則,統籌保護老房子。”

  本寨村有36座四合院,其中27處為文物保護單位。從申報、設計到施工、驗收,每個環節都要上報。施工過程需經文物部門、住建部門、村委會三方監管。依托各方支持,本寨村近年投入資金超過3000萬元,修葺完善了一批古建筑。

  “每一處古建都指定到人,定期檢查,並升級消防設施,統一污水處理,將保護責任納入村規民約。”金柏益說。

  貴州盤點屯堡文化家底,初步挖掘整理300余個屯堡村寨的人文歷史、民風民俗,啟動編制《貴州省屯堡文化保護利用整體規劃》,加緊修訂《貴州省安順屯堡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頒布實施《安順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力爭以多層次的保護體系支撐屯堡文化保護從碎片化、應急化邁向系統化、常態化。

  加強研究推廣,延續活態傳承

  “立身持家勤為本,孝老敬親睦街鄰。婚喪嫁娶簡單辦,搬家不把場面撐……”夜色漸濃,貴州普定縣的一處廣場上,伴著胡琴、鑼鼓與月琴合奏,一支由退休教師組成的花燈表演隊,身著民族服飾,手拿傳統畫扇,展示新創作的劇目。“花燈戲講究歌不離口,手不離扇帕,身不離步伐,既演繹傳統,也融入現代。”花燈戲市級傳承人丁世龍說。

  貴州省屯堡研究會會員蔣平平認為,屯堡文化吸收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元素,推動中原文化與貴州特色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彰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花燈戲被稱為文戲,地戲被譽為武戲,都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9日,安順古城門口,幾名頭戴面具、身穿戰袍的“武將”,正在表演古戰場厮殺的地戲。看罷,沿著石板路,順著人流,穿過古色古香的老街,走向三元橋。屯堡文化大地藝術裝置《地戲神將·甲彩昭忠》在橋頭揭幕。作品中,神將的甲冑紋飾、翎羽裝束再現當年屯軍的戰服形制。甲冑裡的紅、黃、金等色彩,融合現代審美,彰顯武將威嚴,深藏家國信念。

  “神將的一姿一態,是屯堡人對歷史的記憶。他們曾身披甲冑征戰,后以地戲扮相。”作品創作者、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華祥說。

  屯堡文化的魅力,既在形態,又在精神。從語言腔調到服裝服飾,從飲食習俗到節慶儀式,從石板民居到地戲表演,600年歷史淬煉形成“忠、勇、和、融”等精神品格,延續屯堡文化活態傳承。

  了解貴州、讀懂中國,屯堡文化成為一個窗口。貴州制定《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研究推廣工程實施方案》,組建高規格學術委員會。目前,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12項屯堡課題中,10項落地貴州﹔全面集成屯堡文化跨學科研究成果的《屯堡文叢》,已出版33種53冊﹔集學術研討、成果發布、文化展示、非遺展演為一體的屯堡文化大會平台,吸引更多關注。

  文旅深度融合,帶動地方發展

  “頭上一個罩罩,耳上兩個吊吊,腰上一個掃掃,腳上兩個翹翹。”在安順市平壩區天龍屯堡,身著屯堡服飾的當地婦女,端起大碗茶,禮敬八方客。“游客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在天龍屯堡,村民張阿蓮用自家房屋開農家樂,一年收入12萬元,吃上旅游飯。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保護為根基、創新體驗為抓手的文旅融合,為屯堡注入活力,為群眾帶來收入。

  “將屯堡文化研究成果轉化為旅游資源、教育資源與文學資源,是當下的迫切任務。屯堡文化是屯堡當地老百姓所創造的,老百姓應該始終是關注、服務的對象。”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說。

  一方普通木塊,如何變成地戲裡表現忠奸善惡的面孔?安順市舊州古鎮的一家木雕坊很熱鬧。在游客見証下,匠人一刀一鑿,將木頭變成面具。“這是指尖上的技藝,很傳統,也很時尚!”廣東游客張悅買下幾個小面具和木雕擺件。

  舊州古鎮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保存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筑。近年來,安順市陸續完成對老舊民居、街巷驛道的修復修繕,創新旅游業態。“嘗嘗誘人的美食,體驗一下濃濃煙火氣,輕鬆愜意。”江蘇游客王明霞說。

  今年前10個月,舊州古鎮接待游客290余萬人次,同比增長26.3%,旅游綜合收入1.7億元,同比增長52.8%。

  近年來,貴州堅持以文化和旅游融合為根本,文化和科技融合為方向,大力推動屯堡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方面,強化學術研究和傳播推廣,闡發弘揚屯堡文化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的時代價值。另一方面,將全省大大小小700多個屯堡串珠成鏈,推出貴陽的青岩毓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鎮遠通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金湯、畢節市的七星雄關、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萬峰興義等“屯堡·家國六百年”經典游學線路,充分利用屯堡村落、地戲、服飾等文旅資源,培育壯大文旅產業。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2日 11 版)

(責編:王瀟瀟、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