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
2025年11月12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數學的真諦在於深刻的思想與完美的邏輯。對數學的興趣,源於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培養頂尖的數學人才、做世界一流的數學研究,需要摒棄浮躁之風,潛心治學,回歸科學精神的本真——對未知的好奇、對真理的探索以及對自然之美的追求。
近年來,中國數學學科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批在本土成長起來的優秀年輕學者,在國際學術舞台嶄露頭角。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在原創性研究、頂尖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不少提升空間。
當前,一些科研人員將獲取各類人才計劃頭銜,即所謂的“帽子”,視為學術生涯的主要目標。一些高校、科研機構以“帽”取人,依賴“帽子”評價人才,這種評價方式容易導致有潛力的年輕人跟風,選擇相對容易發表論文的研究方向,難以沉下心來攻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的難題。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容易造成學術資源分配失衡,也會影響學術生態的健康發展。
健康的學術生態,關鍵在於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和自由探索的氛圍,鼓勵科研人員從事具有挑戰性的原創研究。一流的學術環境意味著扎實的學術積累和持續的人才產出,而隻有一流的學術環境才能造就一流的人才、獲得突破性成果。我們要建立長周期的評價體系,以學術成果的原創性和國際影響力作為衡量標准。同時,也要保障青年學者的研究條件和相對良好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安心從事研究。
頂尖的數學人才,應該具備廣博的知識儲備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如果把真理比作一座高山,文學、歷史、哲學與數學就是從不同視角來看這座高山。不同學科之間是相通的,都是在探索真理與自然之美。回顧數學研究與發展的歷史,很多偉大的數學家都受到了文學、藝術的啟迪,數學領域的重大突破也往往源於數學家的廣博視野和跨學科的思維能力。如果有數學天賦的年輕人很早就被限制在狹窄的研究方向上,缺乏對相關學科乃至人文藝術的基本了解,就容易墨守成規,或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沒有科學文化的沃土,培養不出偉大的科學家,更難以產生開創學科新方向的大學問家。對中國人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很好的土壤。要鼓勵學生閱讀哲學、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經典,提升思想境界。同時,注重傳授學生重要數學思想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脈絡,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美,感受數學創造的魅力。隻有培養出既有專業深度又有人文廣度的學者,中國數學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一流。
培養數學人才,需要高瞻遠矚的戰略定力。我們要勇於打破“帽子”崇拜,重塑評價體系﹔要改革教育模式,激發學生興趣﹔要構筑健康的學術生態,摒棄功利引才﹔要注重人文修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條路需要持續的投入與耐心。我期待通過各界共同努力,讓中華大地成為培育數學英才的沃土,讓中國的數學研究躋身世界一流行列。
(作者為清華大學求真書院院長,本報記者黃曉慧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2日 1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