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挖掘特色資源促進文旅融合
本報記者 祝佳祺
2025年11月12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近日,為期10天的第四屆桂林藝術節落下帷幕,全網點擊量破22億。當烽火歲月的記憶化作文藝創作的養分,當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廣西桂林正以獨特的文化氣質,書寫著傳承與創新的時代答卷。
近期,隨著電視劇《陣地》熱播,來桂林追尋紅色足跡的游客絡繹不絕,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游客接待量大幅增長。
桂林七星岩,七彩燈光下的溶洞宛若仙境。一群孩子戴著安全帽、拿著小手電,跟隨導游開始一場紅色研學。“桂林多溶洞。抗戰時期,人們常在此躲避空襲,教育家陶行知建議組織岩洞教育服務團。”導游劉丹介紹,在七星岩未開放的岩壁上有句標語:“敵人在轟炸,我們在上課”。這句話承載著桂林人難以磨滅的記憶。
自2019年設立以來,每年參加這一研學路線的學生、游客達5萬人次以上。景區還開展專題紅色教育活動,以現代版岩洞教育形式宣傳桂林抗戰文化。
位於解放西路的廣西省立藝術館也迎來不少參觀者。作為抗戰時期的話劇演出劇場,廣西省立藝術館見証了抗戰歲月的風雲變幻。該館成立於1940年,戲劇家歐陽予倩任首任館長,1944年成為“西南劇展”主場地。2019年,廣西省立藝術館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桂林相關部門歷時3年完成修復,恢復其歷史風貌與劇場功能。
“文物不能改變原貌,我們採用與原材料一致的修復材料,內部也盡量維持原制。”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院非遺部副部長潘雪枚說,“許多市民游客都來這裡‘觸摸’歷史的肌理。”
城市的記憶,在歷史研究中日益清晰。
在廣西師范大學桂學博物館的“抗戰桂林文化城”專題館中,一座沙盤重現了城市的當年景況,名人故居、書店街、報社、劇社等一一可見。“我們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查閱史料、實地走訪。”參與籌備工作的廣西師大文學院輔導員李遜回憶。
廣西師大學生蒙科宇在這裡擔任講解:“學校對抗戰文化研究很重視,很多師生的研究課題與此有關。”2024年,廣西師大啟動桂林文化城“地標博物館”紅色文化尋訪項目,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線,形成“校地聯動、師生共創”格局,完成各類作品800余件。
歷史的記憶,也傳承於藝術的表達。
時間回溯到1941年,田漢創作的抗戰話劇《秋聲賦》在桂林首演,“滿城爭說秋聲賦”。今年9月,廣西師大一場思政課的現場,望道話劇社《秋聲賦》演畢,台下掌聲雷動。
2014年,望道話劇社在廣西師大成立,現在已有約百名成員。自成立以來,話劇社巡演足跡遍布北京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以及中學、工廠、農村、景區、社區,觀演人數超過10萬人次。
《秋聲賦》是望道話劇社的保留劇目。話劇社發起人、廣西師大文學院教授黃偉林回憶,2014年,師生在廣西省立藝術館舊址公益演出時,開幕詞“在歷史落幕的地方,我們重新出發”讓全場觀眾動容。
精神傳承,在校內也在校外﹔歷史的印記,在桂林更不止於桂林。
由廣西戲劇院創排的小劇場桂劇《人面桃花》融入現代舞台美學與青年審美,叫好又叫座。桂劇《人面桃花》是抗戰時期歐陽予倩進行戲劇改革實踐的代表劇目。如今,這出經典戲增添了時代特色,引起更多青年共鳴。“我剛工作時,從團裡的老一代藝術家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青春版《人面桃花》的主創、廣西戲劇院副院長謝謝說。
這樣的傳承,還有很多。1944年,“西南劇展”上,文藝工作者高呼“戲劇到人民中去”。2024年,第三屆桂林藝術節以“回望與前行”為主題,舉辦近百場活動,涵蓋戲劇、美術、音樂。藝術節的持續舉辦,讓文藝更加深入群眾生活,培養了更多熱愛文藝的觀眾。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2日 1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