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寧
2025年11月18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
數據來源:文化和旅游部 |
![]() |
營造良好文化生態,提升文化原創能力,推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等領域精品創作。
——摘自“十五五”規劃建議
2025年和田十月文化月——“昆侖之韻 情潤和田”主題文藝會演前不久在新疆和田影劇院啟幕,舞劇《五星出東方》(見圖,本報記者賀勇攝)又一次贏得熱烈掌聲。這不禁讓我想起2021年這部舞劇首次登台時的場景,歷經兩年創作的心血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收獲了最甘甜的果實。如今,在北京演藝集團委派的編導、演員與和田新玉歌舞團的共同努力下,該劇已實現在和田的常態駐場演出。
回顧創作伊始,我們確定了高位統籌、高效聯動的創作機制,跨越式整合京新兩地的優勢資源,力圖以精彩的多元文化、高質量的藝術表達,打造一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品力作。
舞劇《五星出東方》的靈感基礎來源於30年前在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漢代織錦護臂“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為了讓這段沉睡2000年的歷史在舞台上“活”起來,我們深入新疆採風,探訪尼雅遺址、博物館等,從服飾紋樣中提煉色彩,於龜茲樂舞間捕捉舞姿,在浩瀚史料裡汲取靈感,確定了以文物為媒介、通過藝術表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作方向,由此折射民族交融的壯闊圖景。
如何讓民族融合的宏大主題化為可感可觸的舞台場景?劇中的集市舞與錦繡舞是兩次積極探索。集市舞是最令觀眾津津樂道的舞段,營造出煙火氣十足的絲路集市,不同風格的舞步在角色互動間自然交融,呈現充滿生命張力的戲劇場景。錦繡舞則是對文物之美的當代轉譯,從漢俑衣飾中復刻形制,在指尖與袖擺間雕琢氣韻。此外,“吃瓜舞”等詼諧幽默的生動段落躍然台上,使人物的塑造既有歷史的厚重,亦不失真切的情感溫度。
舞劇《五星出東方》自首演以來反響熱烈,舞段屢登各大節展平台,全國巡演超百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新疆演出時,我看到和田老鄉對著舞台上的織錦熱淚盈眶,看到年輕觀眾為民族舞的創新表達喝彩。這讓我們更加堅信,文藝創作扎根人民,才能打動人民。
作為親歷者,“十四五”時期,我們見証著文藝創作生態不斷優化,精品佳作不斷涌現。舞劇《五星出東方》從選題孵化體系到高效聯動機制,再到“以劇帶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每一步都托舉著藝術構思的更好呈現,讓我們能夠精准把握時代脈搏——用藝術語言講好民族團結的故事,打造立足中國歷史、展現中國精神、運用中國表達方式的舞台藝術原創IP。
展望“十五五”,我們將以更堅定的文化自覺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不斷推動藝術表達與前沿科技深度融合,通過持續提升藝術原創力、市場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努力打造更多具有中國氣派的原創IP,推出一批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佳作。
(作者為北京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舞劇《五星出東方》制作人,本報記者阿爾達克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8日 06 版)
| 相關專題 |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