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025年09月24日08: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2005年的北京,一位金发碧眼的耄耋老人动情地说道:“我今年90岁,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还只有73岁,因为我是1933年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的。”这位老人,正是著名的国际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中国全民族抗战时期,爱泼斯坦穿梭于硝烟弥漫的正面与敌后战场,以笔为刃,真实记录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不屈斗争,也在这片土地的苦难与坚守中,深深埋下热爱的种子。
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不可摧毁的堡垒”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年出生于波兰华沙,2岁时便随父母迁居中国,5岁起在天津英租界接受西式教育。1933年,他得到为埃德加·斯诺所著《远东战线》撰写书评的机会。正是这段撰稿经历,让他开启了对中国问题的关注,进而发表了关于中国红军的报道,这也成为他此后聚焦中国命运的重要起点。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平、津相继陷落。面对家人劝其离开中国的建议,爱泼斯坦坚定地表示:“我要留在中国,看看日本是怎么战败的。”
1937年至1938年间,爱泼斯坦以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的身份,先后奔赴南京、武汉、徐州、广州等前线采访,真实报道并客观评价了两年来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英勇战绩。在正面战场的台儿庄前线,“到处是瓦砾,尸横遍野。……中国军队凭着殊死的肉搏巷战,终于将侵略者赶走了”。他写道:“台儿庄大捷是值得纪念的。它是华北、上海和南京沦陷以后,中国在正面战场上从敌人手中收复的第一个城镇。这鼓舞了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民,使他们相信中国和中国人民有决心战斗下去,并有能力取得胜利。”
除正面战场外,爱泼斯坦对八路军领导的敌后抗战同样给予高度关注。“晋察冀边区今天已经成为保卫华北几省的中华民族主权的战斗堡垒。明天,中国军队很可能以此为根据地,进而收复北平和天津,收复华北失地,收复东北富饶的田野和森林”。“日军越来越把共产党当作他们在中国最难对付的主要敌人”。爱泼斯坦认识到,日本虽能占领中国部分土地与城市,却绝无可能征服已然觉醒的中国人民。在华北敌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并依靠人民群众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正在成为“不可摧毁的堡垒”。
1938年,爱泼斯坦(左一)应宋庆龄(左四)邀请前往香港,参与保卫中国同盟的筹建工作。
“新中国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诞生”
1944年夏,爱泼斯坦以美国《纽约时报》与《时代》周刊记者的身份,作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先后访问延安和晋绥边区。
1944年6月13日,在延安文化沟,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参加了2.5万人的军民集会,庆祝诺曼底登陆暨欧洲反法西斯第二战场开辟(前排左七为爱泼斯坦)。
延安给爱泼斯坦留下了“强烈的第一印象”:“十分荒凉的陕北现在已变成一个实行精耕细作、牛羊满山、手工业发达、人民丰衣足食的地区”;“这里没有厌战情绪,也没有惰性,每件事都像春芽一样新鲜”。
“老百姓对待战士就像对待出门在外的自家人。”“在中国的其他地方,老百姓一见到大兵就躲开。但在边区,老百姓看到八路军战士会主动上前交谈,送热水给战士们喝,还热心地帮忙照看马匹。”在给《纽约时报》的报道里,爱泼斯坦这样写道:“八路军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八路军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八路军在打仗,打得很艰苦而且打得很成功。”爱泼斯坦通过实地考察和真实报道,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国民党长期以来抹黑中共军队“游而不击”的谎言。在晋绥军区的军需处,爱泼斯坦看到,“武器仓库里有许多日本武器,比我见到傲然展览在中国其他地区战利品陈列室里的还要多,其中有大炮、机关枪、步枪、弹药、催泪弹和糜烂性毒气弹的圆筒”。在这里,“每个士兵都带着一件战利品——一支日军步枪、一把指挥刀或军官佩枪,弹药也都是从日军那里缴获的。我们在炮兵部队看到10门日本75毫米野战炮,这是八路军的一支部队在河北、山西作战时缴获的,他们也就从步兵变成了炮兵”。
爱泼斯坦(左一)、武道(中)和福尔曼(右一)在晋绥边区。
多年后,爱泼斯坦这样回忆延安之行:“这是影响我一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次重要访问,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当时我就坚信,新中国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诞生。”
“中国就是我的家”
1947年,爱泼斯坦以延安之行的亲身经历,撰写了《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一书,以大量调查资料与深度访谈内容,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对日反攻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将“中国的伟大革命斗争,作为日益觉醒的整个东方被压迫民族挣脱殖民主义奴役枷锁的典范介绍给了世界人民”。
2003年再版的《中国未完成的革命》
爱泼斯坦倾尽一生书写中国,其“战争四部曲”中的《人民之战》生动镌刻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为反抗外敌入侵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斗争全景。《访问延安》之行,让他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从而坚信“这里就是中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的《中国未完成的革命》必将以磅礴之力“改变整个中国社会”。回顾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到解放》的百年沧桑历程,爱泼斯坦深情告白:“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爱泼斯坦将他对中国的热爱化为长久的坚守,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投身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以毕生行动诠释了他对中国的赤诚与担当。
(本文作者:李薇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