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15:36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金秋十月,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的田野上,稻浪翻金。即便遇上连绵的秋雨,村党委书记刘定木也不再像往年那般焦虑。“从前雨天抢收,稻谷来不及晒,发霉是常事。”他抓起一把新米说,“如今从收割到包装全在村里完成,普通米卖到4元一斤,‘富锌米’要卖上10元至30元。”这背后,是全村3000亩土地集中流转后搭建的一体化产业链。
五年来,白沙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10万元跃升至117.2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2万元。
在江油,像白沙村这样“强起来”的村子并非个例。近日,绵阳市评出的15个2024年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村中,江油占了5席。问及发展秘诀,刘定木的答案是:“将党组织的力量凝聚在产业链上,发展的果实才能稳稳落进村民口袋。”
破茧——
党组织精准把脉
“小透明”变身“示范生”
白沙村坐落在芙蓉溪源头,水土丰饶,稻米品质优良。然而,这个由三个村合并而成的村庄,过去却因耕地零散、产业薄弱成了“小透明”。“最大连片不到百亩,种粮成本高,年轻人留不住,良田渐渐撂荒。”忆起往昔,刘定木言语中带着惋惜。
转机始于村党组织的精准把脉。“土地不会骗人,关键要找对路子。”刘定木说。村党委决定从土地破题,将闲置土地集中流转,创新“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把股权量化到全村3686名村民手中,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统一种植经营3000亩水稻。
改革,激活了沉睡的资源。土地连片后,无人机、旋耕机等现代化大型农机大显身手。农机手丁喜远一边操作设备一边感慨:“现在干活效率翻了好几倍,加上土地分红和工资,一年能挣四万多元!”
党组织不仅是把准方向的“定盘星”,更是驱动发展的“发动机”。 村党委全力推动稻米产业走向标准化、品牌化:引进成套加工设备,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注册“白沙裕农”品牌,携手科研机构培育高附加值的富锌水稻。2024年,白沙稻米产值突破900万元。
产业的脚步并未止于田间。白沙村顺势打造“稻香花海”研学基地,让城市游客体验农耕乐趣,稻米文化转化为新的收入来源。
从“撂荒小透明”到“集体经济百万元村”,白沙村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和赋能。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变成了村民“日子越来越有盼头”的笑容。
聚力——
党员带头聚人心
“散装村”炼成“领头羊”
距白沙村十多公里,双河镇桂花村演绎着另一场聚力振兴的故事。
走进桂花村,水泥路平坦洁净,现代化猪场错落而立,连片柑橘园硕果满枝。生机勃勃的背后,是一场从“散”到“聚”的蜕变。
“土地细碎、人心涣散、党组织弱,过去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党委书记胡义斌意识到,村子要发展,聚人心是第一步。
“党员要挑重担、打头阵。”胡义斌和村“两委”成员踏田埂、进院坝,从群众最急迫的出行、用水难题破局。党员带头修路寻水,当自建水泥路通行、清泉流入千家万户时,干群之间的隔阂也随之消融。
这份信任,在后续的发展中转化为强大合力。村里筹建育肥猪场面临近200万元资金缺口时,党员带头、乡贤助力、村民跟进,难题迎刃而解。
产业有了,如何联农带农?村党委创新推行“党建+产业”模式,成立土地、资产、劳务三大合作社,让零散耕地变身“一块田”、闲置资源得以盘活、用工需求精准对接。村“两委”与集体经济组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员干部成为发展的“主心骨”。
作为劳务合作社的“金牌调度”,老党员韩仕军去年共组织用工1.7万人次,村民创收160万元。近6年,村级集体经济累计分红309万元。看着存折上的数字,村民韩朋咧嘴一笑:“这比过去赚得多!跟着村里干,有奔头!”
发展成果可感可及,发展活力才能持久不衰。“50%蓄活水、30%美家园、20%暖民心”的收益分配机制,让桂花村村级集体经济的“红利”既变成村民存折上的“真金白银”,也转化为乡村文明的“精神财富”。
抱团——
散珠成串
“小个体”织就“共赢图”
在江油,乡村振兴的探索从未止步。当单个村的潜力逐步释放,马角镇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维度——如何让资源不均、发展参差的六个行政村实现共同富裕?江油马角六禾兴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应运而生,是镇党委推动“抱团发展”的关键落子。
深秋的马角镇龙宫村,“卡友驿站”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这个预计年收入超20万元的项目,是江油马角六禾兴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后推动的首个共建项目。公司负责人、龙宫村党支部书记程顺斌望着初具规模的建筑说:“抱团发展,让规划变成了现实。”
马角镇6个行政村曾面临不同的发展瓶颈:龙宫村产业单一,大岳村资源难转化,印坪村、沉水村等村基础薄弱。“就像散落的珍珠,虽各有特色,却难成规模。”马角镇副镇长廖晓丹道出症结所在。
2025年初,在镇党委推动下,6个村开始商议联合发展。起初并非人人支持,有村干部质疑:“我们发展得好,为啥要带别人?”镇党委反复算长远账、讲共富理:“一个人或许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8月1日,由6个村联合出资、按市场化规则运营的江油马角六禾兴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迅速展现出“抱团”的活力:为矿业公司提供物业服务,既解决企业扬尘问题,又实现村民就近就业;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信号基站,破解通信难题;打造“马角脆柿”品牌,统一收购,解决果农销售难题。
如今,大岳村的漂流、龙宫村的企业需求与印坪村的生态等各村优势资源,正在镇党委搭建的平台上实现有效对接,正如“散珠”以发展“红线”串成共赢链条。
(《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陈文娟)
| 相关专题 |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